close

台灣健保陷入破產危機

 最近台灣創下三項“世界第一”:以工會健保人口比例計算,台灣植物人最多,洗腎率最高,葉克膜病人最多。對於這樣的“殊榮”,島內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醫者父母心,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但更職業工會多的人憂慮,在目前健保開支入不敷出的困境中,過度醫療或無效醫療的比例居全球之冠,恐怕會使健保不堪重負。在救人為重與效率至上之間的這場道德拔河中,大概難以分出勝負,但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陷入破產危機卻是迫在眉睫的事實。這個曾經蜚聲國際的醫療制度何以失去昔日光彩,值得深究。

  台灣自1995年實行全民健保,覆蓋人群高達99%,無論城市居民,還是鄉下農民,只要擁有一張健保卡,就可享有同樣的醫療待遇。每月的保費不考慮病史或年齡,保費率基本劃一為5%左右,由雇員、雇主和當局以3:6:1的比例共同分擔;私營企業者則全部自付;農民則自付3成,當局承擔7成;軍人和低收入人士全部由當局埋單;沒有工作的人士可依附家人或憑戶籍證明辦理參加健保。如此精細的收費設計造就了台灣健保的“全民性”。據統計,上班一族每月繳交的保費約是收入的1/40,然後每次公所健保看病只須付100至200元(新台幣,下同)的掛號費即可,其余項目基本上免費或只需付較低的費用。例如,早產兒在加護病房住了45天,出院賬單是50萬元,但參加了健保的嬰兒父母只付了1萬多元。“低收費、高質量”的健保制度讓民眾的健康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不僅在島內受到高度評價,2000年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公布的“世界健康排行榜”高居第二,僅次於高福利的瑞典。

  然而,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台灣健保的弊病也漸漸浮現,虧損的黑洞越來越大,健保收入遠遠不夠支付實際的醫療支出:2009年虧損322億元,2010年擴大至427億元,2011年已超過500億。健保逐年虧損,“病灶”在於當年以月薪為收取保費的基准,但這十年來島內打工一族的薪資增長幾乎陷入停滯狀態,而台灣人口老化以及科技進步所研制出來的各種新藥、新療法,讓台灣的醫療支出節節上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bu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