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大陸新娘”到兩岸文化使者
20年前,即將從蘇州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她,來到一家台大陸新娘資企業實習,與蕭方善相戀。“雙方父母對海峽彼岸來的人都感到陌生乃至害怕”,改革開放初期,兩岸交流很少,經濟差距較大,一些嫁到台灣的大陸女子確實是想通過嫁人改變生活境況,“大陸新娘”的稱呼也帶了些歧視意味。初到台灣,語言不通,沒有朋友,不想出門,去超市買菜,青菜竟叫“大陸妹”,趙麗娜忍不住簌簌落淚,幾乎要得抑郁症了,“直到這兩年,我才能開口說說自己那段經歷。”

  從不能提、不能碰到開口回憶,這位“大陸新娘”的內心治愈折射了兩岸關系的變化。“現在有不少專門團體服務外鄉配偶,‘大陸新娘’這個詞成為過去時,現在我們被稱作‘新住民’。電視上對於大陸社會的報道也比以前豐富多元了。”最令趙麗娜感嘆的,莫過於兩岸通行方式的巨變。1995年趙麗娜第一次隨夫赴台時,凌晨5點從常熟出發,繞道香港換取赴台證件,從啟德機場轉機到達台北,再輾轉3小時車程抵達彰化夫家,全程花費近20小時,累得人仰馬翻。2008年兩岸開通直航,趙麗娜買了從虹橋機場飛台北的機票,看到登機處標示牌上寫著“上海虹橋-台北松山”八個藍色楷體字,她一時百感交集,想起一句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外在環境改善了,“大陸新娘”漸漸有機會“活出自我”。“我對台灣南島語族文化很感興趣,知道花東地區有成熟的政府和民間活動,於是就幫他們策劃實施了一個大陸赴台考察台灣花蓮台東地區原住民豐年祭活動的方案。”順利完成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處女作”後,趙麗娜發現,自己熟知兩岸風土人情,從事這方面工作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自此“作品”不斷。

  2010年,趙麗娜將常熟中青年書畫家的百幅精品力作首次引進台灣,在台北市議會畫廊成功舉辦了“傳承虞山派”書畫交流展;常熟鐵琴銅劍樓名列“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bu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