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在醫學上的應用目前比較廣泛,主要可分為五個層次:第一類是制作模型。例如病人對一些非常複雜的疾病不了解,可以通過3D打印的器官模型向病人解釋,讓病人更容易理解病情和接受手術方案;也可以用於資料留存和教學輔助手段,如一些特殊血管的解剖,比起平常使用的三維軟件,3D打印的模型更立體、更直觀。第二類是整形輔助,如車禍導致顱骨缺損一塊,可以用3D打印出缺損的部位,再翻模成特殊可植入材料植入人體。第三類是制作手術導板,手術前需要在病人身上某一特定位置標記,而人體是有曲線的,3D打印其實就是一把“立體的打樣尺”,能幫助醫生更精確地確定手術位置。第四類是3D打印材料植入和定制假肢,國外已經有零星個案,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美國一個兒童打印出氣管支架,還有金屬訂制人工關節植入等,但目前中國法律還不允許這類應用。第五類是打印人體器官和組織。在所有的前四個層次中,都有其他替代技術和方法可以完成相應目標的實現,3D打印在實際應用中只是擁有更加明顯的精確性和可行性的優勢,而在最後一個層次中,除了供源緊張的器官移植方法和倫理問題的克隆手段,3D打印是目前甚至將來的唯一替代手段,而對於數量龐大的器官待供患者,其擁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